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。
这是一句俗话,也是流传千古的规则。从有记载开始,一个群体、一个部落、一个国家,甚至一个家庭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去规范行为,此所谓: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。
对于现代企业来说,各种管理制度的出现、完善、标准化都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。各企业都花费很大的力气,制定各种适合本企业的规章、程序,以期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,达到增产节约的目的。那么什么才是高效的程序、有效的制度?制度的核心做法是什么样子?如何评判制度是否成功有效?
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出发点去考虑:
一、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:企业从成立的那天起,唯一的目的就是赚钱。所谓社会效益、人文效益,甚至社会发展我觉得基本上都是扯。要知道,基本上所有的生产都会产生污染,就连种地都需要化肥农药,何况工业生产?说什么增加就业、提交税收什么的,其实都是企业盈利过程中的副作用。我想,也没有哪个企业说开公司就是专门做慈善,养人捐款的吧。也没有哪个企业拿本钱送人吧.能做到拿出一部分利润去回报社会已经相当难得了。
二、投资效率与工作实效的关系:企业赚钱,除了皮包公司、骗子公司外,都是将本求利。就是投资,通过资金流转,实现增值。所以,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对于企业利润的提升是有决定性的。简单而言:假如投入100万,运转回笼一次赚20万,那么一年从完成两个循环到三个循环就是通过管理实现了利润提升。
三、程序与制度的核心——考成制度、工作时限制度
企业管理是一个综合体,由很多管理要素,即具有不同分工的岗位、不同目的的管理行为,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制约,以达到实现管理目的的效果。企业越大,业务越多,越需要专业化、标准化管理。让工作岗位专业、简明、有效、定位,使工作行为形成类似流水线生产的流程化,是最期望达到的管理。大家各自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,如何承上启下,减少无效的问询时间。Iso体系本意也是如此。所以我们很多企业都进行了相关的认证。但是从实际效果而言,似乎远远比不上国外公司的效果,有的反而起到反作用,降低了企业效率,这是为什么呢?以我的工作经历而言,我觉得有以下原因:
1. 管理意志偏执,我们国家的老板一般有两个倾向,要么完全相信制度,所有的工作都在制度内操作,让企业管理失去了活力,管理层失去了主动工作及创新的动力;要么把制度放在一边,觉得要是按制度和程序,效率太低,喜欢直接越级指挥,代位管理,让中层管理者有时候陷于不知所措的情形,时间久了,就失去了工作魄力,想反正说了也不一定有用,还是等老板指示吧,形成管理惰性,使管理陷于失败的境地。
2. 考成执行问题。由于管理的发展,企业组织人员的增加,完全靠老板或者几个管理者监督人员效率几乎不可能。所以,很多企业都在学习将管理要素化,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设定考核指标,在某个时间段内总结效果,对人员进行综合评定,确定是否称职。但是,实际过程中会有一种倾向:考核严格执行后发现基本上都是有能力的跑路,愿意完全执行的大多比较平庸。管理思路和方法错了吗?我以为显然不是。可能有这样的原因在里面:考核指标针对性不合适,有的企业人力管理书生化,为了多凑几条显示自己知道的多,想当然的抄书制定,限制岗位人员的发挥;在一个企业里,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人,具备不同的作用,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,以最大限度发挥作用,而一些公司的人力管理懒惰化,机械执行统一标准,使这些岗位和人陷于矛盾境地:执行吧,工作无法完成,不执行,似乎不好,毕竟是企业员工,他会想:喔,是不是我不符合企业的发展了,那么与其被开除不如自己辞职,好聚好散还有面子,大家都好。。。。。
3. 工作时限 企业管理任务繁重,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所有工作。所以,需要互相配合,尊重程序。出于成本考虑,企业大多不会考虑备用人员,基本上一个萝卜一个坑。那么,某人的工作节奏跟不上,可能会影响整体的运行效果。而很多企业只规定的工作谁干,却没有时间限制,让某些不自觉的人失去了制约,今天可以完成的事情,几天都放着,也失去轻重缓急的判断。因此,制定单一工作的完成时间限制是必须也是必要的。
解决这样的矛盾,我以为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、细致的考核体系、明确的工作授权与承诺是相当必要的。
四、制度运行表面成本与内在成本的关系;为什么有时候会花大费用去规范表面看起来很小的行为——防微杜渐
管理需要很多人,办公资源,也都是企业重要的成本支出。对于企业,一般管理支出如办公楼、电脑等固定资产是一定的,处理三千万业务和五千万业务基本差不多。但是将该部分固定支出平摊入产品成品,对于产品价格影响很大的,进而影响到产品的竞争力。所以管理人员的工作,我以为是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集中处理事务的能力为先。比如一项工作,三天完成跟一天完成,对于企业的支出影响不言而喻。再比如一个很大金额的资金,早一天入账或者晚一天支出都会给企业带来效益。
另外,管理有很多程序和规则看起来起到增加支出,却表面效益很少的表象。比如说考勤系统,有的企业用指纹打卡机,建立监控系统,费用极高,还得有专人检查。但是如果没有系统,可能迟到早退的也不多,似乎意义不大。那么可以取消不?绝对不能!因为如果失去监控,几个人迟到不受到处分,会造成大面积的不守纪律,损失将无法控制。还有某些时候一张几十块的报销,也要按程序很多人审核,表面看也是得不偿失。但是没有审核,大家效仿。。。。。。我相信财务混乱的后果没有哪个企业能承受的了。
五、要避免制度与程序的执行片面化——即:机械执行制度与程序,不顾忌实际情况,明知继续执行会造成严重后果而放任这个行为(本人不违反制度,企业损失与己无关的官僚思想)。
在实际管理中,我们会发现,出现一些偶然的没有遇到过的事情,制度没有规定。但是这个事情又必须马上处理。员工圈有句话叫:做的越多,错的越多。因为公司有严格的考核制度,对于不确定的,做了做不好的可能性是极大的。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,有些人会漠视,装看不见,认为:反正又没有规定必须我做,我也不会有什么责任,就算出了什么事情也是公司的责任。从个人角度出发,这个想法是正常的,但是对于企业肯定不是好的现象。很明显: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,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。事物在发展,社会在进步,来不及更新制度是很正常的。事实上,就算是法律规定很多也是出现过违反行为后的补救条款。因此,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都是令每个企业很头疼的。我以为,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,鼓励员工主动发挥,并给与一定的免责保障是个思路吧。
简而言之,制度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所有的制度都需要人去执行。所以我坚持认为:还是首先找到合适的人,培养符合企业文化思想的人才是制度建设的第一要素。
这是一句俗话,也是流传千古的规则。从有记载开始,一个群体、一个部落、一个国家,甚至一个家庭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去规范行为,此所谓: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。
对于现代企业来说,各种管理制度的出现、完善、标准化都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。各企业都花费很大的力气,制定各种适合本企业的规章、程序,以期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,达到增产节约的目的。那么什么才是高效的程序、有效的制度?制度的核心做法是什么样子?如何评判制度是否成功有效?
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出发点去考虑:
一、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:企业从成立的那天起,唯一的目的就是赚钱。所谓社会效益、人文效益,甚至社会发展我觉得基本上都是扯。要知道,基本上所有的生产都会产生污染,就连种地都需要化肥农药,何况工业生产?说什么增加就业、提交税收什么的,其实都是企业盈利过程中的副作用。我想,也没有哪个企业说开公司就是专门做慈善,养人捐款的吧。也没有哪个企业拿本钱送人吧.能做到拿出一部分利润去回报社会已经相当难得了。
二、投资效率与工作实效的关系:企业赚钱,除了皮包公司、骗子公司外,都是将本求利。就是投资,通过资金流转,实现增值。所以,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对于企业利润的提升是有决定性的。简单而言:假如投入100万,运转回笼一次赚20万,那么一年从完成两个循环到三个循环就是通过管理实现了利润提升。
三、程序与制度的核心——考成制度、工作时限制度
企业管理是一个综合体,由很多管理要素,即具有不同分工的岗位、不同目的的管理行为,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制约,以达到实现管理目的的效果。企业越大,业务越多,越需要专业化、标准化管理。让工作岗位专业、简明、有效、定位,使工作行为形成类似流水线生产的流程化,是最期望达到的管理。大家各自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,如何承上启下,减少无效的问询时间。Iso体系本意也是如此。所以我们很多企业都进行了相关的认证。但是从实际效果而言,似乎远远比不上国外公司的效果,有的反而起到反作用,降低了企业效率,这是为什么呢?以我的工作经历而言,我觉得有以下原因:
1. 管理意志偏执,我们国家的老板一般有两个倾向,要么完全相信制度,所有的工作都在制度内操作,让企业管理失去了活力,管理层失去了主动工作及创新的动力;要么把制度放在一边,觉得要是按制度和程序,效率太低,喜欢直接越级指挥,代位管理,让中层管理者有时候陷于不知所措的情形,时间久了,就失去了工作魄力,想反正说了也不一定有用,还是等老板指示吧,形成管理惰性,使管理陷于失败的境地。
2. 考成执行问题。由于管理的发展,企业组织人员的增加,完全靠老板或者几个管理者监督人员效率几乎不可能。所以,很多企业都在学习将管理要素化,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设定考核指标,在某个时间段内总结效果,对人员进行综合评定,确定是否称职。但是,实际过程中会有一种倾向:考核严格执行后发现基本上都是有能力的跑路,愿意完全执行的大多比较平庸。管理思路和方法错了吗?我以为显然不是。可能有这样的原因在里面:考核指标针对性不合适,有的企业人力管理书生化,为了多凑几条显示自己知道的多,想当然的抄书制定,限制岗位人员的发挥;在一个企业里,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人,具备不同的作用,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,以最大限度发挥作用,而一些公司的人力管理懒惰化,机械执行统一标准,使这些岗位和人陷于矛盾境地:执行吧,工作无法完成,不执行,似乎不好,毕竟是企业员工,他会想:喔,是不是我不符合企业的发展了,那么与其被开除不如自己辞职,好聚好散还有面子,大家都好。。。。。
3. 工作时限 企业管理任务繁重,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所有工作。所以,需要互相配合,尊重程序。出于成本考虑,企业大多不会考虑备用人员,基本上一个萝卜一个坑。那么,某人的工作节奏跟不上,可能会影响整体的运行效果。而很多企业只规定的工作谁干,却没有时间限制,让某些不自觉的人失去了制约,今天可以完成的事情,几天都放着,也失去轻重缓急的判断。因此,制定单一工作的完成时间限制是必须也是必要的。
解决这样的矛盾,我以为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、细致的考核体系、明确的工作授权与承诺是相当必要的。
四、制度运行表面成本与内在成本的关系;为什么有时候会花大费用去规范表面看起来很小的行为——防微杜渐
管理需要很多人,办公资源,也都是企业重要的成本支出。对于企业,一般管理支出如办公楼、电脑等固定资产是一定的,处理三千万业务和五千万业务基本差不多。但是将该部分固定支出平摊入产品成品,对于产品价格影响很大的,进而影响到产品的竞争力。所以管理人员的工作,我以为是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集中处理事务的能力为先。比如一项工作,三天完成跟一天完成,对于企业的支出影响不言而喻。再比如一个很大金额的资金,早一天入账或者晚一天支出都会给企业带来效益。
另外,管理有很多程序和规则看起来起到增加支出,却表面效益很少的表象。比如说考勤系统,有的企业用指纹打卡机,建立监控系统,费用极高,还得有专人检查。但是如果没有系统,可能迟到早退的也不多,似乎意义不大。那么可以取消不?绝对不能!因为如果失去监控,几个人迟到不受到处分,会造成大面积的不守纪律,损失将无法控制。还有某些时候一张几十块的报销,也要按程序很多人审核,表面看也是得不偿失。但是没有审核,大家效仿。。。。。。我相信财务混乱的后果没有哪个企业能承受的了。
五、要避免制度与程序的执行片面化——即:机械执行制度与程序,不顾忌实际情况,明知继续执行会造成严重后果而放任这个行为(本人不违反制度,企业损失与己无关的官僚思想)。
在实际管理中,我们会发现,出现一些偶然的没有遇到过的事情,制度没有规定。但是这个事情又必须马上处理。员工圈有句话叫:做的越多,错的越多。因为公司有严格的考核制度,对于不确定的,做了做不好的可能性是极大的。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,有些人会漠视,装看不见,认为:反正又没有规定必须我做,我也不会有什么责任,就算出了什么事情也是公司的责任。从个人角度出发,这个想法是正常的,但是对于企业肯定不是好的现象。很明显: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,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。事物在发展,社会在进步,来不及更新制度是很正常的。事实上,就算是法律规定很多也是出现过违反行为后的补救条款。因此,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都是令每个企业很头疼的。我以为,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,鼓励员工主动发挥,并给与一定的免责保障是个思路吧。
简而言之,制度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所有的制度都需要人去执行。所以我坚持认为:还是首先找到合适的人,培养符合企业文化思想的人才是制度建设的第一要素。
工程部:张广武